如何改善交通的“易堵体质”?闵行开出了针对性“药方”!
8月25日,《闵行区综合交通规划(2022-2035年)》正式发布,提出“主城区交通与空间融合”的闵行方案,这也是上海首个区级发布的综合交通规划。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闵行区委常委、副区长汪向阳介绍闵行区综合交通规划的有关情况。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王晓杰,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孙珊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来看文字实录↓
本次闵行区综合交通规划
【资料图】
有哪些特点?
热点问答
有利于引领构建市域空间新格局,强化综合交通系统,具有很强的引领示范作用
Q:
经济日报: 本次《规划》是自新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发布后的首个区级综合交通规划,对于全市综合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A:
王晓杰: 区级综合交通规划是本次交通规划体系当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是确保交通系统合理布局、有序发展,也是支撑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对支持引导城市发展新空间格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闵行区综合交通规划》由闵行区牵头组织编制,由市级部门组成的联合审查来进行认定,是全市首个完成发布的区级综合交通规划,具有很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具体来说,有三个意义。
一是有利于引领构建市域空间新格局。 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市域空间新格局的发展新阶段,《闵行区综合交通规划》充分立足于闵行区作为长三角开放合作的门户地区、主城片区和全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载区的重要定位,将交通发展同服务国家战略、落实上位规划、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相融合,全面、准确、辩证地把握了闵行综合交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具有闵行特色的“主城区交通与空间融合”的总体方案,对于落实全市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引领推动市域综合交通建设发展,扩大“主城区交通融合”的影响力、辐射力和服务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有利于市区联动,强化综合交通系统。 《闵行区综合交通规划》是在市、区总体规划以及全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总体框架下的区级综合交通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全面对接市、区两级综合交通领域的重点行动和项目,进一步深化市级明确的市域铁路、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等项目规划设计条件,优化完善区内城市道路、公共交通、枢纽场站等交通系统布局,突出顶层设计和行动策略相结合,理清交通资源要素投放,推动市域及区区对接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协同发展,高效利用地区土地资源,打通关键节点,提升综合交通系统整体的承载能力。
三是能够作为区级综合交通规划范本进行推广。 交通发展,规划先行。市交通委始终坚持规划引领,高度重视交通领域各项重大规划的研究编制,并将指导认定区级综合交通规划编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下阶段,市交通委将继续指导闵行区统筹抓好规划实施保障工作,全力协同推进综合交通各项任务落地,充分发挥本规划的引领作用。同时也将以《闵行区综合交通规划》为蓝本,指导各区开展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规划体系,统筹引领各区交通规划建设工作,促进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
结合闵行各片区发展实际,分类分区施策,全面系统谋划支撑地区发展
Q:
新华社: 闵行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功能承载区,在交通发展方面是如何谋划和考虑的?闵行一些重点地区像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功能策源区等均在加快推进建设,未来会有怎样的新举措来支撑这些地区的发展?
A:
汪向阳: 闵行正在加快推进的“一南一北”发展战略,南部是大零号湾科技创新功能策略区战略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北部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战略以及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这是闵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本次《规划》编制的初衷。交通如何谋划去支撑区域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全面系统谋划。 以《综合交通规划》指导地区建设为抓手,邀请市规划院、市政总院、城建院组成联合项目组提出规划方案,并就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规划》历经一年多时间,期间广泛听取了各方意见,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对闵行“一南一北”战略以及重点地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是分类分区施策。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闵行各片区发展实际,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 分区上, 北部交通核心是强化内外联系,中部交通关键是路网密度加密,南部主要是弥补主干路网的缺失,东部主要是优化南北向交通。 分类上, 着重解决“一南一北”发展战略当中交通的短板问题。一是闵行现状11条轨道交通线路以放射状为主,未形成轨交网络,南部马桥等地区的轨道交通还有欠缺,本次《规划》着力解决这些问题。二是《规划》对越江通道进行了着重的描述并提出策略,闵行横跨黄浦江两岸,从徐浦大桥到浦江第一湾长13公里,现状只有两座大桥。越江通道的建设将有力支撑闵行南部科创中心建设。三是对闵行南部主干路网的缺失、通道容量的不足,《规划》提出了初步的思路。
三是统筹交通项目建设支撑重点区域发展。 按照综合交通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一南一北”发展战略的发展进度,分级分类实施,来合理布局交通项目的实施。总的来说,交通项目和地区发展互为支撑,互为推进。
下阶段,闵行将会同市级部门,全力抓好规划落地工作,通过《规划》的实施全面支撑和保障国家战略的落实。
积极推动地区发展融入空间新格局, 构建空间发展与交通引导互为支撑的交通骨架, 探索“高质量规划图”转化为“高品质实景图”的实施路径
Q:
文汇报: 本次发布的《闵行区综合交通规划》是在市、区国土空间规划对于闵行区总体空间格局基本明确的基础上开展的,请问市规划资源局,如何规划形成与本市及闵行区空间格局相适应的综合交通体系?下一步有哪些重点保障的措施?
A:
孙珊: 闵行区是我们上海中心城面向长三角开放协同的西南门户,是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的主要的承载区之一,也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长三角的区域一体化和上海市域空间新格局战略的引领下,落实“2035总体规划”的要求,闵行区本次的综合交通规划编制重点强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重点举措。
一是强化纵向传导,积极推动地区发展融入空间新格局。 今年是“上海2035”总体规划批准实施的第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的领导下,市规划资源局会同各区的党委政府、各委办局,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全面推进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作为深化落实2035全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重要举措,本次《规划》以承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国家战略的落地要求为主线,重点强化内、外交通衔接,提高过境交通和区域到发交通的综合效能,发挥沪宁、沪湖、G60发展廊道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为闵行区作为上海市主城片区的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是强化空间协同,构建空间发展与交通引导互为支撑的交通骨架。 本次《规划》在充分落实闵行区的总体规划、各单元规划,衔接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围绕规划提出的“一带两轴四板块”的空间发展结构,以轨交网络、道路网络、客运枢纽“两网一枢纽”为核心,提出了“空间发展与交通引导互为支撑”的“闵行方案”。重点聚焦互联互通。对外加强与周边相邻的7个区以及嘉定、青浦、松江、奉贤4个新城的高效联动;对内按照分类分区施策的原则,加强莘庄副中心、大零号湾、马桥人工智能、紫竹高新区等重点功能板块的快捷联系和精准供给,并且提升地区慢行系统的舒适性和可达性。
三是强化行动落地,探索“高质量规划图”转化为“高品质实景图”的实施路径。 本次《规划》按照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在全市范围内首次采用“综合交通规划+行动任务分解”的成果形式,聚焦现状矛盾突出和未来发展潜力凸显的地区,将区域互联、网络完善、廊道强化和品质提升作为行动任务的重点,纳入了整个规划体系和成果构架,构建起从规划理念—规划方案—实施方案的成果框架,探索全周期、全过程的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和实施路径。
作为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一项重大举措,下阶段,市规划资源局将和闵行区、市交通委一起,加大综合交通规划的实施推进力度,推动地区功能不断优化、城区品质持续提升。
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加快区域融合发展,为全市路网系统的完善做出闵行贡献
Q:
上海电视台: 闵行区与7个区相邻,区与区之间相邻的区域往往是交通比较薄弱的地方,区区对接道路的打通受到老百姓的关注,请问本次《规划》是如何做好与周边相邻各区的互联互通工作的?
A:
汪向阳: 闵行是上海版图的中心,与7个区相邻,北部有虹桥枢纽,东边紧邻上海南站,交通流量很大,同时由于受到铁路、高速、河流等阻隔,形成众多“断头路”。历年来区区对接道路和区内“畅通路”的打通一直是区委、区政府的重点工作,也是闵行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各界关心的焦点。通过“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两轮“区区通”和“畅通路”建设, 先后打通了景东路、绥宁路、剑川路等20余条区区对接道路和近80条区内“畅通路” ,在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的同时,加快区域融合发展,为全市路网系统的完善做出闵行贡献。
本次《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相邻区的大力支持,系统梳理区区对接道路的建设需求,目前区区对接道路现状共107条, 规划新增49条。 下一步,闵行将和相关区在市交通委的统一部署之下,持续推进区区对接道路建设,打通“断头路”,提升区域路网连通性。“十四五”期间,全市35条区区对接道路中, 闵行将推进申昆路、申长路等14条道路的建设, 后续将根据时间节点加快推进,不遗余力、久久为功。
提标、挖潜、共享,构建区域以静制动、合理布局的静态交通系统
Q:
上海人民广播电视台: 停车难一直是民生痛点,特别是医院、学校、老旧小区、商场等重点地区的停车难、乱停车等问题,请问闵行在停车治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重点工作安排?
A:
汪向阳: 停车难综合治理是市委、市政府推进的重要民心工程,在闵行特别是在医院、学校、老旧小区等地区,停车难问题也比较突出,缓解群众停车难一直是闵行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
究其原因,一方面,泊位总量有缺口,闵行汽车的保有量50多万辆,停车泊位约60万个,全区的车均泊位1.04个,但按照规范配建标准,需达到1.1-1.3个泊位,停车问题才能有效缓解;另一方面,存在结构性短缺。由于停车周转率问题,重点区域停车矛盾突出。
本次《规划》提出分区化发展、差别化管理的策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构建区域以静制动、合理布局的静态交通系统。总的来说我们将持续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提标, 在认真执行《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场设置标准》的基础上,对于停车难重点区域,在有建设条件的前提研究提高闵行区停车配建标准。
二是挖潜, 重点聚焦老旧住宅小区、医院、学校等场所,实施内部挖潜增建车位,外部规划新建公共车位,灵活设置时段性道路停车泊位。“十四五”以来,闵行区完成14个停车治理先行项目,利用学校操场、公共绿地、民防设施等新增约2500个公共泊位;建设完成10条(段)智慧道路停车场,共500多个泊位。
三是共享, 强化适度建设、高效管理、科技赋能,动态调整道路停车泊位设置,推动各类停车资源开放共享。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率先向社会开放停车设施,闵行在一个镇试点,利用夜间向社会共享停车位,效果非常好。全区累计推出29个线上错峰共享项目,共提供共享泊位1695个。推出医院停车线上提前预约服务,目前区内共有9家医院提供了440个预约泊位,实现了预约停放服务。
下一步,将继续按照市交通委工作要求,缓解区域停车矛盾。探索 垂直掘进式车库、利用桥下空间新建停车场 等建设新模式,充分开发利用城市空间,从“立体”视角探索解决“停车难”问题。
加快交通设施完善,提升交通管理水平,优化交通出行结构,进一步加强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工作
Q:
闵行区融媒体中心: 闵行区南北狭长,东西受黄浦江阻隔,针对这样的地理区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工作,《规划》也提到要加强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工作,请问下一步将有何具体举措?
A:
汪向阳: 治理交通拥堵,是一个城市发展永恒的主题。闵行区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最窄处仅2公里,同时与7个区接壤,特殊的形态和区位造成了“易堵体质”。据统计,闵行区46%是过境交通,过境与向心道路交通压力比较严峻,路网南北干道支撑能力不足,东西越江通道缺失,更加剧了交通拥堵问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破题。
一是加快交通设施完善。 本次《规划》坚持 “东西协同、南北联动”的原则。 北部地区 ,强化与中心城联系,新增虹桥枢纽东西向连通道,扩大虹桥国家开放枢纽东向辐射效应。 中部地区 ,打破阻隔缝合城市空间,结合外环西段交通功能提升,贯通东西道路,强化区内联动。据初步测算,外环西段在闵行段的抬升,将释放多条东西向道路,很好地缓解交通拥堵。 南部地区, 填补地区越江功能短板,构建两岸融合的联系纽带,近期加快银都路越江工程建设,启动研究东川路越江通道。 东部地区, 构建骨干交通走廊,加快浦业路一期建设、研究浦星公路功能提升。
二是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通过路口渠化、车道增设或更改、信号灯配时优化、标线重新划设、加强重要路口交通管理等措施,推进闵行缓拥堵项目的实施。闵行是快速城市化的地区,部分地区城市的发展空间余量不足,对一些已经建成的道路进行微更新。“十三五”以来,闵行先后完成近100个路口渠化和微更新项目,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接下来闵行还会继续推进下去。
三是优化交通出行结构。 通过增加轨道交通站点覆盖,优化常规公交线网,提升公共交通的出行品质,增加公共交通吸引力。同时着力慢行系统 “从有向优”的品质化提升,引导居民绿色出行。
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还要注重软件配套,包括交通设施的日常管理等,闵行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对道路进行“体检”,发现问题及时修复,更好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来源:今日闵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