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古城添新韵 千年文脉意绵长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资料图片)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作为七省通衢的古城——襄阳,不仅包容了金庸先生笔下江湖侠客的快意人生,还演绎了一段三国枭雄的风云际会。8月1日,记者来到这里,开启湖北文化之旅的第一站。
登临古城墙,眺望汉江水,抚摸凹凸起伏的城垣,看岁月留下的斑驳印记,千年往事跃然眼前。当地文化学者方莉娓娓道来:“古城墙建于汉初,周长7300多米,城墙围合面积2.56平方公里,加上四周环绕着护城河,形成了一套易守难攻的古代防御体系。”
历经时光淘洗,古城墙也面临着破败、垮塌等问题,为进一步保护古迹,赓续城市文脉,襄阳市在系列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又于近年启动了多项系统性工程——《襄阳古城保护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襄阳古城保护与发展三年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3年)》,并以条例、政策、法规等形式完善了顶层设计,一幅清晰标注路线图、时间表的蓝图正徐徐铺展。
净水——清除淤积、引入江水、岸线加固,重现一道江、河、城有机融合的秀丽景观。
护墙——划拨资金、修缮墙体,实施了20多项保护性修缮和抢险加固工程,让古城再现旧时风采。
添新韵——水清了、墙固了、城美了,古城人气旺起来。据悉,襄阳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继续发力,通过打造华侨城奇幻度假区、唐城夜游等文旅项目拓展新业态、点亮“夜经济”、跑出城市发展加速度。
古城黄州,也与一位文化名人息息相关。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此地,却先后创作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佳作,一段黯淡无光的岁月竟成就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巅峰。
记者来到位于黄冈市的“东坡赤壁”,探寻古城如今的模样。在一座名为赤鼻矶的小山之前,有一尊手握书卷、衣髯飘逸、临江瞩望的苏轼立像。一行人拾级而上来到二赋堂,镌刻在木壁上的前后《赤壁赋》潇洒恣意、遒劲有力。
“古来文章辉山川,黄州胜以东坡传。”黄冈市政协文史专员、黄冈师范学院客座教授李青松感叹,如今黄冈大街小巷,都有东坡的“气息”,无论是定惠院、临皋亭、快哉亭、安国寺等东坡曾生活、游历的地方,还是遗爱湖公园中的袖珍景观、宜人生态,都为黄冈谱写了一卷集文化、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秀美“诗篇”。
夜幕降临,东坡外滩上的吆喝声夹杂着烟火气扑面而来。“一碗东坡肉、一份东坡饼,再加一碟东坡榨菜上桌喽。”
“我们都是沾了坡公的光啊!”黄冈市餐饮酒店行业协会秘书长徐金超谈起首个“中国东坡美食文化之乡”的美誉兴奋不已。“凭着东坡菜,不少人家口袋鼓起来,每年的美食文化节、东坡宴上,大家都拿出看家本领下厨做饭,可热闹呢。”
吃东坡菜、念东坡词、走坡仙路、游东坡赤壁……李青松感慨,生活在黄冈,就是生活在东坡文化的滋养中。
前不久,同为古城的荆州,也向来客递上了一张亮丽名片——首届楚文化节开幕。沉浸式的光影秀以夜空、湖水为背景,璀璨的光束投射出一幅明艳多姿的荆楚画卷,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广袤大地上的万千气象。
而这,仅仅是古城文化产业蝶变的一个缩影。
在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一场场大型歌舞表演不断上演,游客身临其境,在古今交融间领略古城新风采;在荆楚非遗工匠小镇,“楚式漆器”“楚地斫琴”等项目吸引众多手艺人潜心创作,引领非遗活态传承的新风尚;在荆州博物馆,现代科技为“老古董”插上了新翅膀,一条数字化、可视化、智慧化的发展之路更为宽广……
“扩大文旅产品供给,加强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文旅特色品牌。”在荆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辉金看来,这是荆州文旅发展的三把钥匙。“荆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就是我们的‘金名片’,只有充分用好政府与市场‘两只手’,才能摸索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李晓 李菲 吴娜 张锐)(李晓 李菲 吴娜 张锐)
关键词: